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胜 通讯员 阳爽
(资料图片)
以亩产论英雄。6月25日,从第33个全国土地日上传出好消息:全省建设用地亩均GDP达到21.3万元,位居中部六省第一。
近年来,我省坚定贯彻“十分珍惜、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”基本国策,实现了保护、发展与安全的互促共进。建成高标准农田4000多万亩,粮食产量连续10年稳定在500亿斤以上。
“湖北耕地资源紧缺、人地矛盾突出,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,必须要用好每一寸土地”。省自然资源厅主要负责人透露,我省将多措并举,严守耕地红线,推进土地集约高效可持续利用。
低效地再开发
4月11日,孝感市高新区国土分局和高新区财政局负责人带队到一家央企,开展政策宣讲和上门服务,就其低效用地处置事宜面对面沟通,最终签订了有偿收回协议。
2019年,这家央企取得了孝感高新区200.3亩的土地使用权,但至今年4月仅使用其中46.66亩,余下153.64亩一直未动工建设。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,国土分局多次与公司约谈协商,最终达成共识。
目前,全省共认定低效用地4809宗、面积36.09万亩;实施低效用地再开发1180宗、11.25万亩,占认定总数的24.5%、总面积的31.2%,此举有效优化了全省用地结构和空间开发格局,缓解了土地供需矛盾,提高了用地效率。
全省坚持政府引导、市场配置、利益共享、因地制宜方针,大力实施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,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。武汉、宜昌被列为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城市,是全国试点城市最多的省份。
与此同时,全省大力实施土地精准化配置,以产业绩效确定用地规模,提倡规划紧凑型城市,节省出来的土地复耕复垦。
不断提升耕地质量
“我这块地,以前每亩最多收800斤。如今,路通了、渠修了、田肥了,亩产达到了1300多斤。”6月6日一大早,应城市天鹅镇花堰村村民田先保高兴地说。
花堰村西临老县河,南临汉北河,金盆河穿村而过。以前,因水利设施不强,全村5100多亩耕地易旱又易涝。2021年,该村被纳入水系连通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,修建6个涵闸,增加配套泵站,排灌沟渠、塘堰修葺一新。
近年来,像花堰村一样,全省已改造高标准农田4000多万亩, 到处是“田成方、土成型、渠成网、路相通、沟相连、土壤肥、旱能灌、涝能排、无污染、产量高”的现代农业图景。
1988年,在监利诞生了我国第一块基本农田保护区。
“30多年如一日,守护每一寸基本农田。”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保护区内不准建房、不准葬坟、不准挖砂取土、不准烧窑做砖、不准毁田造林、不准乱挖鱼池。保护区内违法违规建筑物全部拆除。
农田就是农田,农田必须是良田。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表示,湖北省耕地面积7153万亩,占全省国土面积25.65%。我省将全力保护好这些耕地,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,为端稳端牢中国饭碗贡献湖北力量。
找回流失的耕地
4月28日,恩施市盛家坝镇安乐屯村,层层梯土阡陌相连、条条田垄线条分明,扦插薯类作物工作准备就绪。据悉,这里曾是一片撂荒地,如今已经整改成了耕地。像盛家坝镇一样,该市其他乡镇也正在加快推进耕地流失整改工作。
湖北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,守牢每一寸耕地,保护“湖北粮仓”意义重大。今年以来,省自然资源厅综合分析研判耕地保护形势,全面查找梳理问题,科学制定整改措施,以源头治理、共享治理、精准治理、综合治理、专班治理“五项治理”大力开展耕地流失问题整改,140多万亩流失耕地实现复耕。
以“长牙齿”的硬措施严守耕地红线。压实地方党委政府主体责任,强化耕地保护党政同责,实行目标考核“一票否决,终身追责”。建立耕地双月监测机制,实行“红黄牌”管理,严肃查处耕地违法案件。开展耕地保护、粮食安全考核,每年下发2亿元耕地保护激励补助。
标签: